文章发布时间:
2024-06-21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讲道理”对于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为更好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质上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影响人、感召人,进而启迪认知、引领指导、规范矫正、塑造心灵。把道理讲深,才能以理动人。当今时代,青年人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获取途径,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式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打起精神,更遑论“互动值”“抬头率”。反之,那些鞭辟入里的思想理论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路转粉”。把道理讲透,才能以理服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青年学子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人生阶段,渴望听到视角独到、全面把握的“是什么”和条分缕析、旁征博引的“为什么”。教师的分析切中肯綮、一语中的,学生就能体会到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豁然感。倘若教师的讲述一知半解、含糊不清,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把道理讲活,才能以理启人。讲道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领悟道理启发实践。这一个“活”字,不仅是指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生动灵活”,更是强调要把道理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人能“活学活用”。当道理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演变为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钥匙”,学生“用得着”“用得顺手”,自然会更愿意听、更乐意学。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表面上看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实际上考验的是教师的知识素养与综合能力。首先,纵向精深和横向博通方能谓之“深”。这个“深”字,并非是指道理高深、深奥,而是指内容深厚、视野深远、思考深刻。要把道理讲深,不是多开几张书单、多找几本经典著作、多寻章摘录几句马恩金句,再堆上一叠厚厚的大部头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教师切实把理论功底练扎实,把分析表达能力练通透,同时还要及时关注思考国内外大事要事,开拓心中所藏和目之所及。其次,洞彻事理、融会贯通方可称为“透”。教师要让学生从“知其然”做到“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前提是自己先“吃透”,要对道理的发生机理、内在逻辑和因果规律等深层次问题了如指掌,特别是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要义正确观察和分析阐释问题。相反,讲课穿靴戴帽、堆砌材料,一堆大话套话,本质上是思想理论还没吃透,辨不出实质、抓不住核心,自然达不到预期效果。最后,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方可称之“活”。思政课要讲的奥义、道理,根本上源自广阔的社会实践。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讲具体、讲鲜活,还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少不了能沉得下心、俯得下身、迈得开腿,亲身走进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了解民间生活百态、触及社会关切问题,才能在思想上“接地气”“沾露珠”“冒热气”。
当然,上好思政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要长时间打磨修炼“内功”,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用好方法。紧扣说理对象“一个主体”。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各自想法和诉求也会有差异。有的教师自觉准备很充分、方式很丰富,但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说到底还是因为所讲内容与学生的关注圈没有发生交集。教师要善于“因人制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紧扣学生的关切问题,把思政课与学生成长发展、求职就业等联系起来,使之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贯通校园内外“两处课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真理不仅写在书本里,也蕴藏在大地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社会实践的契机,善于把研学交流、下乡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真正把教材里的学问、课堂上的道理转化为学生观察世界的眼力、行万里路的脚力,以及成长成才的活力。用好历史、当下、未来“三项素材”。抽象的道理只有与火热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思政课才算有了生命和温度,听的人才能动情用心。要把“大道理”和“小故事”结合起来,以历史的精彩回眸吸引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鼓舞人,以心之所向的未来和远方激励人,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打动人心、洗涤心灵,凝聚力量、助力前行。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6月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