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文章发布时间:
2024-09-05近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院王昕博士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缩写JSE) 上发表题为 “Multi‐omic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enome evolution and betacyanin biosynthesis in halophyte of Suaeda salsa” 的研究论文。《JSE》是由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主办,涉及系统发育学、基因组进化、进化发育生物学、进化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等主题的专业刊物,当前位列中科院一区期刊。
盐地碱蓬 (Suaeda salsa) 作为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盐生植物,以“红地毯”景观而备受关注,这主要与其叶片积累的甜菜红素有关,这类色素不仅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着色剂,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降血脂等潜在功能。当前一系列与甜菜红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已被鉴定出来,然而目前关于盐地碱蓬中甜菜红素鉴定、提纯及合成通路的探索相对匮乏。
图1 盐地碱蓬基因组注释情况及其甜菜红素合成通路
王昕博士从该植物中鉴定出了甜菜红苷 (betanidin)、苋菜红苷 (amaranthin)、鸡冠花素 II (celosianin Ⅱ) 和 6’-O-丙二酰-鸡冠花素 II (6'-O-malonyl-celosianin Ⅱ) 共4种甜菜红素,并结合二代测序、PacBio测序及Hi-C测序,构建了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盐地碱蓬基因组,其大小约为445.10 MB,其中298.76 Mb为重复序列,约占整个基因组的67.12%;预测了约2396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23094个基因得到了注释,约占整个基因组的94.37%;比较基因组的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约在14615万年前发生了全基因组复制事件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s, WGD),其与异子蓬的分化时间约为1690万年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红绿两种表型的盐地碱蓬叶片存在8345条差异转录本和30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丰富的苋菜红苷和鸡冠花素 II可能是盐地碱蓬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与其合成相关的关键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构建了甜菜红素的代谢网络,这可为后续盐地碱蓬甜菜红素的生物合成提供参考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51961125201)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 (U2006215) 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se.13064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