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在提高,陶瓷产品已从过去纯粹的实用器物中走了出来,与友人同饮共叙,装饰生存空间,彰显独特的审美品位,日益成为高端必需品。在淄博市“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珍藏着一件被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青釉莲花瓷尊”,这是产自于淄川寨里大张古瓷窑址的国宝。淄博“烧制”出温度之城,并不断燃烧升温的“柴火”,使得淄博本地人依恋城市,外地人惦念城市,让人情迷淄博,心向往之。曾在竞争中佝偻踌躇的匠人,曾在风雨中飘摇零落的瓷艺,在淄博人的创新开拓之下,重回世界之巅,重振中国雄风!从古陶器、古瓷器,到当代陶瓷的名贵釉种、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淄博瓷正以新的瓷质、新的色彩、新的形体和装饰构成独特的风格和神韵,成为中国陶瓷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随着陶瓷生产工艺升级,传统的手工制瓷正在走向机械化生产,现代陶瓷窑炉技术极大提高了窑炉的能源利用率,科技的力量赋予了陶瓷新的底色。从柴窑、炭窑、煤窑,到气窑、电窑,再到时尚的智能窑炉,瓷器烧制的变迁见证着淄博陶瓷从传统粗放向绿色、创新的蝶变转型。传统制瓷,窑炉温度、进氧量等全靠师傅凭经验控制,智能化窑炉可以全部由App控制。只需设定好升温曲线,之后一切自动化完成。“名瓷名窑出江南”。受限于自然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少有优质高岭土,烧造出来的陶瓷品质上难以与南方地区瓷器抗衡。但是,淄博陶瓷依靠创新材质和文化创意异军突起。淄博依托陶瓷产业,还衍生出刻瓷、拓彩、瓷画等多个产业。从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日用瓷,到健康环保的天然矿物质瓷、抗菌陶瓷、无铅陶瓷等,淄博陶瓷业正走上国际陶瓷舞台的中央,成为一张“中国文化名片”。华光陶瓷生产的“华青瓷柳叶瓶”“和谐五洲壶”“和谐2007茶咖具”等产品先后被英国皇室、中国国家博物馆、芝加哥富地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等收藏;硅元陶瓷生产的“中华龙国宴餐具”“龙马精神APEC茶具”等产品先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汉青陶瓷生产的“国色天香”被中国陶瓷馆永久收藏。譬如这“华青瓷”,就是通过烧制过程中的窑变所形成的结晶体使釉色温润,以青为本色,兼有天蓝、天青、粉青及葱绿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传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陶瓷的“尚青”文化。精美的陶瓷产品都出自工匠之手。2015年3月4日,《人民政协报》一版报道全国政协会议开幕的消息,当日四版整版刊登《把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世界——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陶瓷大师王一君和他的陶瓷艺术》。王一君的国礼陶瓷艺术作品在全国“两会”上引起关注。推动“当代国窑”品牌走向世界的王一君,1969年出生在淄川一个普通的陶瓷艺人家庭,是淄博陶瓷界最年轻的国家级大师,也是大师中头衔最多的一位。说起成长经历,王一君笑着说自己是生在陶瓷厂,长在窑炉边的“瓷二代”。他小时候喜欢到淄博瓷厂生产车间,发现稀软的黏土可以捏出千奇百态的造型,他就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把做好的造型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趁工人不注意就把这些泥巴放到窑炉的匣钵里烧制,焦急地盼望“作品”出炉。耳濡目染的熏陶、悟性和执着,促使他很快走上了陶瓷艺术创作之路。20世纪末,陶瓷业不景气,正激情奔涌的王一君也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陶瓷厂一下破产了,我们都成了下岗工人,心情很低落,也觉得很可惜。”当时,许多同行另起炉灶做起生意,被迫成为“个体户”的王一君却舍不下刻瓷行业。“如果就此转行,我之前的学习、工作经历就全都浪费了,祖宗创造的淄博陶瓷技艺也没法传承下去。”缺资金、没设备,他就坚持用“土办法”继续做陶瓷。因为收入微薄,时常生活拮据,偏偏他的父母患脑血栓住院,两位老人都是瓷厂退休工人,药费没处报销,但病不能不治疗,而且需要长期用药。为了生存,王一君曾在路边租一间房子,给客户加工刻瓷工艺,维持生计。为烧制一件上等窑变陶品,他和妻子不顾天寒地冻,在室外的窑炉边一守就是几个昼夜,手起了冻疮,一炉烧完,常常是一连几天的重感冒。就凭着这么一种执着的探索劲,他的刻瓷工艺陶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数十次被作为国礼,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气派,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美绝伦,同时也将“淄博陶瓷”这张文化名片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温润如玉、红光满面的王一君,爱穿中式服饰,头发扎在脑后,说起话来很谦和,他在业界也被称为“年轻的老陶瓷”。他高兴地说:“把大自然赐予的材料通过心与手的塑造、浴火的涅槃,最终变成赋予新生命的陶瓷,这是一件幸运、有成就感的事。”王一君的作品常有“神来之笔”。他的荣誉和成就不再一一赘述。譬如他的柴烧陶艺《牛》和刻瓷《跃马春风》《跃春风》《春风》等作品,仔细品赏,充满青春力量和浪漫遐想。他的几尊“青山韵”瓷艺以碧绿做底、山涛为形,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青山中间,勾画了几株翠竹,风韵绰约,作品更显灵动、生机勃勃。这组陶瓷组合作品《绿水青山》,施以窑变釉,烧成后的纹理与色彩若蟠青丛翠,思想内涵上从《论语》“仁者乐山”延伸至新时代“两山理论”,可谓巧妙精致。“剃头理发”“钯盆补锅”“磨剪子来抢柴刀”——一声声吆喝声时常从记忆中飘出来,这都是些有手艺的人,因为“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在这世俗纷扰的当下,许多人一味追求物质与外在,却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贵内心。工匠们却靠着热爱、执着和专注,步入事业的天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淄博匠心独运的工匠辈出,人中翘楚、行业精英比比皆是,到处是国家级、省级、市级“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冯乃藻、张明文、李梓源、杨玉芳、尹干……人人都是一部传奇的书。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将千年陶瓷文化、齐文化揉碎、融合、定型,化作一件件现代陶瓷器物,让中国陶瓷苏醒,中国奇迹和世界奇观不断呈现。纵然时代在变、形式在变、场景在变,但灵魂从没改变、底蕴更加丰厚,接力棒正在守正创新地传承给更多青年,以创新之心坚守着传承之道。淄博瓷厂技术员杜祥荣和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的同事共同研制出高长石质日用瓷,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和超过美国Lenox公司生产的高档总统用瓷,1984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年,杜祥荣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他从一名陶瓷技术员成长为国窑淄博的主要负责人,佐证了陶瓷产业、陶瓷人才的重要,许多外国友人亲切地称他为“中国的陶瓷书记”。杜祥荣自豪地说:“陶瓷、琉璃、丝绸作为淄博的传统产业,是淄博城市工业与文化的根,其中陶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淄博的名片。”那天,我又来到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只见一套“千峰翠色”系列瓷器在筒灯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这套瓷器材质晶莹朗润、清澈通透,可用“雅、润、透、靓”来概括,曾被用于多个国家重要外交场合,令世人惊艳。据介绍,它采用的华青瓷,至今世界上独有,代表了当代陶瓷精湛的创作技艺和制瓷水准。这“青”不是来自制品表层釉面的颜色,而是坯体在窑炉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青色,专业人士称为窑变青色,在坯体和釉子中没加任何色剂和颜料。“千峰翠色”的造型设计以山海为题,以齐鲁海岱文化为主创元素,旨在表现朴实与开放兼具的齐鲁文化。瓷器中的立面产品造型饱满圆润,平面产品流畅平缓。器皿的盖钮,如五岳之尊的泰山巍峨壮观,其制作手法来自陶瓷雕刻工艺;器皿以灵动的水纹作装饰,水纹跌宕起伏犹如海浪拍岸,线条优雅细腻,张扬着盛世中华的大国风范。“千峰翠色”“凤舞和鸣”“丝路华青”“鱼子蓝”等系列国瓷,闪耀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会议、上合峰会等重要舞台,彰显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智慧。2023年春开始,小小的烧烤让淄博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好品山东·好客山东”首先在淄博落地实践,博山区库存的陶瓷琉璃产品成为热销产品。今年以来,“国字号”的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和介绍淄博陶琉文化的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分别累计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和60余万人次,分别比2019年同期增长5倍和2000倍;前不久在济南举办的“好品山东·淄博美物”展销会上,67家淄博陶琉企业产品受到热烈追捧,全部一销而空。淄博陶瓷为国人和世人了解淄博开大了一扇窗。白露迎贵客,瓷韵觅知音。2023年9月9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淄博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国内外参展高校、企业、大师工作室企业1500余家。23岁的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以“陶风琉韵·美好生活”为主题,以青春年华,彰显人性化、现代化、国际范气质。淄博及国内外优质陶瓷琉璃产品,精彩纷呈,共同演绎了一场新时代陶琉的视觉盛宴,再次擦亮“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文化品牌。淄博陶瓷可能还不够巧和雅,但它厚重、低调、端庄、大方,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东方大国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已经铺开,高质量发展的淄博陶瓷行业已由传统陶瓷生产开始向文化创意转型升级。一件件普通的瓷器正转身蝶变为精美的艺术品。中国式现代化,它是一种代表着人类美好追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的文明新形态,将把人类文明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和新的发展高度。自古至今,淄博陶瓷人一直靠恒心、毅力、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守和传承匠心与技艺。可以预料,淄博陶瓷也将伴随时代的步伐,迈入更加广阔的天地与境界,呈现出更美妙绝伦、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新姿势、新业态。在神秘莫测的互联网时代,创意、创新、创造正“激活”古老的陶琉产业、陶瓷文化,不断丰富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让我们拭目以待。淄博陶瓷由小到大,由手工艺到工业化的现代蝶变,实现了由“物”的陶瓷向“精神”代码的升华,从有形呈现到内化为精神的历史轨迹,赓续“千年陶都”火正红的文化基因。历朝历代守正创新,革故鼎新,推进观念变革、技术创新和文化生成,特别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这是淄博陶瓷一次次立足实际、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转型跨越的真谛。时代赋予了淄博陶琉新的动能和新的活力,淄博人民赐予淄博陶琉新的业态和新的生命。生命来自泥土。上古时期,女娲因为大地的冷清而孤寂,捏土造“人”,进而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人类,地球会黯然失色;没有瓷器,人类也缺少了生活美感。是泥土,经烈火烧烤转制成形,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迈上文明与成熟的漫漫征程。普通平凡的泥土邂逅熊熊火焰,穿越时间的隧道,开始生命重塑,就有了坚硬筋骨和生命形状。土与火的旷世姻缘,跳起倾国倾城的舞蹈,留下夏、商、周的古朴,秦的恢宏,汉的文婉,唐的华彩,宋的隽永,元的豪放,明的优雅,清的精巧,当世的经典……泥土在手掌、手指尖发出悦耳的气韵和声响,塑造出不朽的生命,历史的目光钦羡不已。土与火的变奏,力与美的结晶,淬火的艺术精灵,拓展上万年的生命繁衍和命运蝶变。朱颜易逝,那是时光之剑、岁月之火的淬炼;芳华如诗,那是青春与浪漫、善良与纯真的淬炼;初心似火,那是血与火、生与死、意志与忠诚的淬炼。陶琉诞生即永恒。“承万物之仁,感天地之赐。”淄博内心深处的生命之火,传承几千年的血脉之火,土与火、深与浅、亮与暗这浓墨重彩的“窑变”,成就千年瓷都、琉璃之乡的辉煌与绚烂。生活的本色就是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投入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的佐料,延续温暖的人间烟火,瞩望璀璨的万家灯火,焮天铄地,绵延不绝。海岱之间的地平线上,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背着书包,踏着坚硬陶瓦残片铺垫的街巷,从古窑墙边跑过,笑声飞进长长的绿色廊道,久久不散……(作者:厉彦林)
来源:《齐风淄火》(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