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院
代表性成果之三:Latitudinal patterns and their climate drivers of the δ13C, δ15N, δ34S isotope signature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across plant life-death status: a global analysis

文章发布时间:

2025-03-06

浏览次数:30

互花米草入侵是全球性问题,威胁本土植物群落、改变大型底栖动物格局、影响迁徙鸟类生境与食源,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社会经济活动等产生负面效应。全球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态势日趋严峻,亟需弄清互花米草对滨海湿地各种环境过程的响应机制与适应策略。全球尺度互花米草δ13Cδ15Nδ34S的纬度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揭示互花米草全球适应机制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通过对互花米草δ13Cδ15Nδ34S稳定性同位素进行梳理,研究互花米草δ13Cδ15Nδ34S同位素沿纬度的分布模式,探讨气候驱动因素对不同存活状态互花米草同位素的影响,探究全球尺度互花米草δ13Cδ15Nδ34S同位素的耦合关系,阐明互花米草δ13Cδ15Nδ34S研究的生态学意义,明确互花米草的纬度适应策略,为互花米草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1  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东部沿海互花米草同位素记录点分布图

2  不同存活状态下互花米草同位素纬度分布模式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滨州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资助。

该研究是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创新团队在互花米草同位素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研究论文发表于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期刊,第一作者为生态环境学部张冬杰副教授,发表时间为20245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24.1384914